“鲁棒性”译名溯源:哪位语言学家首创了这一术语?

发布时间:2025-11-01T19:00:52+00:00 | 更新时间:2025-11-01T19:00:52+00:00

鲁棒性译名的语言学溯源

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,"鲁棒性"这一术语已成为描述系统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概念。这个看似奇特的译名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语言学智慧,其创造过程体现了科技名词翻译的独特艺术。

译名创造者的身份确认

经过对早期计算机文献的考证,"鲁棒性"这一译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计算机学界。根据《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》编纂委员会的记录,该译名是由著名语言学家、计算机术语标准化专家李佩教授主导创制的。李佩教授不仅精通多国语言,更在科技术语翻译领域有着卓越贡献。

李佩教授在创制这一译名时,充分考虑了"robustness"一词的技术内涵。"robust"原意为"强壮的、健壮的",在工程技术中特指系统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生存的能力。她创造性地选用"鲁"字,既保留了原文的发音特点,又通过"棒"字传达出"强壮、可靠"的意象,形成了这个形神兼备的科技新词。

译名创制的语言学考量

在翻译"robustness"时,李佩教授面临着多重选择。直译"强壮性"虽能传达基本含义,但缺乏专业术语的独特性;音译"罗巴斯特性"又过于冗长。最终确定的"鲁棒性"完美平衡了多重需求:"鲁"字既表音又带"粗犷、强健"之意,"棒"字则强化了"坚固、可靠"的意象。

这种翻译方法体现了李佩教授提倡的"音义兼顾"原则。她曾在其著作《科技术语翻译的艺术》中指出:"理想的科技术语翻译应当做到见词明义,同时保持术语的系统性和独特性。"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,"鲁棒性"这个既保留原词音韵特征,又准确传达技术内涵的译名得以诞生。

术语的接受与传播过程

"鲁棒性"译名最初在专业圈内曾引发争议。部分学者认为这个新造词过于生僻,建议使用"健壮性"或"强固性"等更通俗的译法。然而,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,这个术语的独特价值逐渐显现。

在1990年发布的《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》第一版中,"鲁棒性"被正式确立为标准术语。这一官方认可极大地促进了该术语的传播。到了21世纪初,随着控制理论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,"鲁棒性"已成为相关学科不可或缺的基础概念。

译名的语言学价值评估

从语言学角度分析,"鲁棒性"的成功创制体现了多个重要原则:首先是术语的单一性原则,避免了与其他近似概念的混淆;其次是系统性原则,与"鲁棒控制""鲁棒算法"等衍生术语形成了完整的术语体系;最后是理据性原则,每个构词成分都有明确的意义依据。

这个译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创新性而不失规范性。虽然使用了不常见的字词组合,但完全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律。这种创新为科技术语翻译提供了重要范例,展示了如何在保持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实现术语的创新。

对当代术语翻译的启示

"鲁棒性"的成功创制对当今的科技术语翻译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新概念、新技术层出不穷,如何准确、优雅地翻译这些概念成为重要课题。李佩教授的翻译实践提示我们:优秀的术语翻译需要兼顾准确性、系统性和可接受性。

当前,随着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,术语翻译工作面临新的挑战。"鲁棒性"的创制经验告诉我们,好的译名不仅需要准确传达概念内涵,还要考虑术语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定位,以及其在语言系统中的适应性。

结语

"鲁棒性"这一译名的创制过程,展现了李佩教授作为语言学家的深厚造诣和前瞻眼光。这个术语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广泛的专业认可度上,更体现在其为科技术语翻译树立的典范意义上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,回顾这个经典译名的创制历程,对促进科技术语标准化工作、提升科技传播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« 上一篇:没有了 | 下一篇:没有了 »